“® |马晟哲”个展在作者画廊开幕

2019年12月28日下午,由朱彤策划的“® |马晟哲”个展在798艺术区作者画廊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艺术家马昇哲近两年创作的二三十幅艺术作品。作为80后艺术家,马昇哲的艺术创作紧随时代,他一直在试图探索计算机数字化数据向图形转化的观念艺术作品。


1577959704191075.jpeg

嘉宾合影


1577959718515787.jpeg

马晟哲接受记者采访


马昇哲是一位探索和研究型的艺术家,他不仅喜欢不断的探索出新的艺术语言,而且还不停地研究不同的艺术材料。本次展览的新作《world》系列就是在以往作品的基础上更近一步的思考。蓝晒技术曾是马昇哲一直擅长的艺术创作手法,那种创作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很让人着迷,但他并没有一直局限于过去的创作经验,而是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材料。


1577959726635239.jpe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作品保持在宣纸微喷的基础之上,还覆盖了一层质地坚硬、透明光亮的树脂材料,这两种材料的使用,让人消解了我们以往对宣纸的一贯理解。宣纸微喷输出的画面含蓄而内敛,而树脂又很有工业感,有一种向外的视觉张力。在朱彤看来,艺术最大的趣味就在于,艺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观看方式。在这一点上,马昇哲恰恰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官方式。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很有意思,它不同于常规意义上展览的主题,而是用一个注册商标的标志来代替,这或许跟他所理解的艺术创作从开始到作品的最终呈现都是唯一性有关。


此次展览策展人朱彤认为,马晟哲带着一系列全新作品继续展现了他对人与机器,虚拟与现实,问题的沉入思考,®这个概念从一个单一的固定的能指符号中脱身,抛离了其在社会体系中运转的解释元素,让一种破碎的,失声的机器笔触在跃动的信息语境中不断填补,成为一个闪烁的能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可以不断被填充、改造、误解的多重符号,产生了泛符号化的可能性。身份、符号的意义不在于语义学稳定意义上的诠释与开发,而恰恰在于对诠释角度和动作的多重破坏与溃崩,马晟哲以他特有的审慎、离叛视角反身于大数据模式下的规整与秩序,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秩序化结构。如果说马晟哲之前的作品还停留在表达机器在崩溃时刻的语言,那么现在则试探出一种语言的秩序,一种崩溃、分解化的信息语言逐渐重新聚合、组构成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