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种形式的文艺创作中,都有些特别简单、高效、好用的小花招小套路。
比如贾樟柯的电影曾经贡献了一剂广为传颂的灵丹妙药,观众服下去之后可以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怀”,每当影片需要瞬间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贾导就会适时凑趣地放几首港台老歌,基本都是陪伴我们成长的粤语歌,再暗戳戳地穿插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黑帮电影片段,绝对能打动我们这些生于70年代的贾导同代人。
贾导可能后来也觉得老这么反复消费那几位香港老歌手实在是有点儿过意不去,所以在《山河故人》中除了标配了叶倩文的《珍重》,还果断升级添加了当年也是红遍大型迪厅的宠物店男孩的《go west》,效果一样是出类拔萃。
谁不喜欢怀旧呢,谁没有青春记忆呢,贾导以己推人,知道这批人的G点在哪,相当会挑逗。
电影是个综合复杂的艺术形式,在其中某些方面有固定的习惯动作很正常,都是些创作手法上的小技巧而已,还触及不到创作态度和作品质量的层面。
当代艺术没那么大的阵仗,要想迅速出效果,就看出招数套路的无比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了。
有一套“文字大法”就不错,极易上手,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书画一体的当代版,用的最水乳交融的应该是托姆布雷,当然人家是时用时不用,到了后期,用的就更少了,就是个小工具而已,正所谓“少了张屠户,也不吃带毛儿的猪”,人家没拿这个当根儿救命的稻草。
目前来看,使用这招数的诀窍就是字和画在形态上要刻意模仿一下儿童画儿童字,也就是成人版的儿童画儿童字。既然画得精妙挺难的,那干脆画得笨笨的,尽量粗暴一点,突出一种原始狰狞的趣味,需要比小朋友画得写得成熟一点,比专业受训过的大人画得写得幼稚一点,关键在于把握尺度。另外还有个要领,就是文字内容要让人觉得有深意,模模糊糊地感觉好像在说什么事儿,但到底说了什么事儿,又不是特别明确,可以客观陈述,也可以主观感慨,和艺术紧密相关也行,八杆子打不着也行,用词儿上家常的也行,学术的也行,态度上和风细雨的也行,严厉批判的也行,语气上优柔寡断的也行,斩钉截铁的也行,总之就是什么都行,越不知所谓越没头没尾越不着四六,效果越强烈。谁不信谁就回家试试,保证特好用,弄完特当代特深沉,在彰显“智慧”的同时,还有种既冷眼旁观又热情参与的小暧昧,呈现出了我不想说我不能说我不必说我根本不稀罕说但我还是要说的神神秘秘的另类气质。
这招儿还有个居家旅行必备的奇妙用途,专门针对实在是改不好,改不成样儿的废品画作,这种彻底救不活的废品,画画的朋友们家里一定有,别浪费了,找出来,歪歪扭扭地写上一句或几句话,立刻变废为宝,绝对当代艺术。
还有种套路也挺好用,画些个不起眼的杂物和日用品,包括但不限于那种早市夜市十元店随处可见的普通东西。画的时候不用有什么特别新奇的技术和手法,也是普普通通的,越普通越好,越不独特越好,尽量找到刚开始正经学画画的状态,就是已经学会些技法,知道冷暖知道明暗交界线知道高光反光,但还没什么强烈艺术追求的状态,这样看起来特朴实。
然后就涉及到观众心理了,他们会琢磨,画了那么些年了,肯定特有追求才对,为啥这么普通平庸?俗话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甭问,这里面有美学,他是故意的,他的追求就是看起来没什么追求。
尺寸上,最好是要么画得特大,要么画得特小,画大了比较有气势,适合大美术馆大收藏家,画小了,感觉可可爱爱的,名媛太太白领女性文艺青年也都能接受,俗话还说“阎王爷不嫌小鬼儿瘦,苍蝇腿儿也是肉”,所以这招儿比字画一体更狠,大小通吃,谁要不信也回家试试,基本能让没事儿常去看画展的女生暗自心动。
另外那些画卡通印花大眼娃娃复古照片潮流涂鸦之类的都滥大街了,就不说了。
做装置什么的也有好招儿,周星驰在《国产凌凌漆》里面有个经典桥段:你以为是“大哥大”,其实是个刮胡刀,你以为是刮胡刀,其实是个电吹风,你以为是电吹风,其实也是个刮胡刀,你以为是皮鞋,其实还是个电吹风。就按这不是个正经正常东西的基本思路来,可以随意发挥,不用太大太精致,简简陋陋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一种小聪明小把戏小无聊,一线都市小青年儿好这口儿。
要是认识点儿电工木匠装修师傅,还可以玩“高科技”声光电大舞美,模仿各种自然景观气象灾害,闪电沙尘下雹子,东边日出西边雨,分分钟变网红自拍打卡圣地,等着接受各路整容美女膜拜就行了。
抽象艺术里面也有招数套路,但比较费工夫,得有耐心,不能急躁。
有一种“冷面机械设计师风”,其实就是电脑制图手绘输出,大部分是几何风格的。比如找到一种几何构成形式,方的圆的三角的,组合起来,越精细越好,要能找到几个雇工或者机器人儿代劳,就更划算了,让他们一天干满八小时,既可以为社会做贡献,降低失业率,搞不好还能跟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人工智能什么的联系起来,而且艺术家一旦不亲自下场厮杀了,就感觉特别有观念,观众肯定得想:他都不干体力活儿了,那就应该是在玩儿命干脑力活儿,他总不能什么活儿都不干吧。
另外一种叫“千锤百炼熬成婆”,这个和前面那个“冷面机械设计师”在精神上是近亲。这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耗时间形成一种奇观,比如牵一条狗过来,让它每天对着同一片儿地方撒尿,一尿就是一年多,最后这块地方就是融合了观念与抽象的“新艺术”。
以上两种谁要不信就不信吧,别回家试了,太耽误工夫了。
还有个抽象招数是“浪费术”。选一种看着有感觉的材料,怎么浪费都行,玩命往上招呼,不要担心弄完了太厚太沉搬不动,比这个沉的有的是,一吨一吨的用才过瘾,印象中好像外国有拿小钢炮打颜色的,好像还有抱着大毛刷子荡秋千滑太空步儿的,想想怎么再过分点儿,反正就一天天的拿着这材料撒气,最好做到能让人看了直心疼的程度,一心疼,就好办了,光看看这材料成本,就能感觉到此类艺术的豪气冲天。
这招需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量力而行,能用的都是不缺经费的。
要是以上的招数套路都嫌麻烦都嫌贵,那也没关系,还有个最省钱最经济最划算的:玩角色扮演,也能出高潮。
买几身衣服,有明确指向的那种,扮演与时代格格不入严重脱节的有各种信仰或者看破红尘的世外高人,信佛信道信国学的就粗布长袍手工布鞋,信民国信洋务信启蒙的就大圆眼镜领结马甲,不穿戴齐了不出来接客,想再狠点的话,就把生活方式也配上套,家里工作室里都布置起来,吃素烧香喝功夫茶,烟斗雪茄单一麦芽,要是还嫌不狠,干脆跑深山老林里,周末下山蹦蹦迪,平时就在炕上刷刷朋友圈,谁让咱国家手机信号好呢,不过要记得多拍照片,要不白摆造型了。搞了这种套路,说真的,画成什么样都没人敢说不好,吓都吓懵圈了。
你说划算不划算?
撰文:张帆
图片提供:来源于网络
「拉杂辑」专栏作家
张帆 艺术家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1975 生于青岛
199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
2002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