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艺术史vol.3|时光的倒影

如果说印象派的发展历程是一幕鲜活的舞台剧,那么,克劳德·莫奈就是一位最先登台、又是最后离场的演员,而且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主角之一。

 

1874年春天,莫奈的海景油画《印象•日出》意外地见诸报端,一段全新的绘画史由此开始。由于在巴黎卡布欣大街举办的“无名画会”展览,是一次“不成功”的成功展览,这就使得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等新兴画家在争议声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虽然这种成名方式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且“印象派”画家的名头始终让莫奈感到愤懑。不过在当时,在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主流画风之外,能够另辟蹊径,而且还得到了一些行内人士的肯定,这就足以安慰自己。

 

成名之后的莫奈,尽管在生活上依旧捉襟见肘,不过在绘画上依旧坚持己见,坚持户外写生,坚定地在自然景物里寻找灵感的源泉,在光影的变幻里把握那些令他悸动的瞬间。1878年,莫奈与妻子卡米耶搬到距离巴黎70公里的维吉尼小镇,在那里开启了新的生活,并在冥冥之中走上了艺术巅峰。1879年,年仅32岁的卡米耶病逝。失去了挚爱,莫奈的画作间越来越少的出现人物,大量的无人风景如同空镜头一般记录下一个画家的真实心境。从此时起,莫奈的余生就和维吉尼紧紧连在了一起,直到他去世,几乎再没有离开过。

 

1983年,终于结束了拮据生活的莫奈,开始修建他的维吉尼花园。这座被后人称为“莫奈花园”的庭院仿造了东方园林的样式,不仅栽种了垂柳、竹子等植物以及跟随四季变化的不同花卉,并且挖掘了一个栽种睡莲的池塘,还在湖面上架起一座木制的日本桥。在树木、花草、光影的相互交映下,莫奈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灵感的源泉。

 

752ac567d9e36925d7545c50df88a23.jpg

莫奈花园1

7c284c0e6198d1353e189f8c41d7af3.jpg

莫奈花园2


莫奈一生大约创作了2000余幅油画,其中181幅属于《睡莲》系列,单从作品数量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睡莲》系列的重要地位。在同一时期,就是1890-91年的《干草垛》系列、1892-93年的《鲁昂大教堂》系列以及1891-92年的《白杨树》系列,似乎都是《睡莲》系列的实验品,都是为艺术升华所做的铺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只有《睡莲》系列才是莫奈真正意义上的作品。画布上的光色转换,代表着其一生最高的艺术水准自己艺术追求,日臻纯熟的绘画技艺,达到了每一个艺术家都渴求的自由之境。

 

e71083a586c8e9a1ec1ba2e6f7c7948.jpg

睡莲 100cm X 91cm 1908年


ec81022249c2eb0c21fd5388d786d89.jpg

睡莲 100cm X 200cm 1916年


1909年,莫奈在这座私人花园里,第一次展出了48件油画作品,总的标题为《睡莲:水和倒影的风景》。后来,标题只留下了“睡莲”字眼,在省略掉了“水和倒影”的同时,隐藏起了真实的意图。“影”的概念是希腊人植入的艺术基因,暗藏在千百年来的绘画样式里。莫奈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相同的景色、相似的角度,在哪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光线,所描画出来的画面却截然不同。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色彩解析,重新诠释了光与色、形与影,并把影子在画面里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就使得他从瞬间的“印象”里逐步脱离出来,继而上升到一种理性、一种科学,在超越了“印象主义”范畴的同时,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绘画以及美学模式。

 

3a8949db1b56f35c11fa3e4ed918b1c.jpg

睡莲池(日本桥) 90cm X 100cm 1900年


5723d161dfef604e6dd7172ba255ffe.jpg

睡莲池(日本桥) 93cm X 74cm 1899年


莫奈的画风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他如同隐士一样在花园里深居简出,用勤奋的画笔将波光粼粼转化成为光色潋滟。他执迷于捕捉光线(光感)以及相应的影子的投射和变化,在《睡莲》时期,绘画的主观意图愈发的清晰。画面中的客观景物即是一种提示物,具体的形状完全服从于光与色的交织。在运用色彩塑造的同时,完全放弃了轮廓线的详尽勾勒。所有的笔触都在不确定中“晃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稳固,并借此进一步消解清晰与准确,这与同时期的抽象主义绘画有着许多契合点。于是,一池微澜与摇曳的莲叶连同荡漾的波纹,被言简意赅地勾勒出来,并赋予了超自然的诗化语言。

 

8dc83c550c0f17189ca5611a8864d70.jpg

睡莲 89cm×92cm 1904年


缤纷的色彩能够表达情感情绪、阐述观点、解释理念,是视觉呈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最是吸引、引导观众的好奇视线。莫奈撤除了素描的基底,直接使用色彩来确立画面,而忽视素描的作用,正是最大的争议所在。《睡莲》中微妙的色彩,并不是来自于颜料的细腻或者色层的细致,而是源自观察与体会,虽然很轻薄,但却是若干“实体”的集合。画面上的每一个区块都被赋予了相应的色彩,这种表现效果不再是情景式的渲染,而是具有针对性的探索。于是,绘画随即成为色彩的组合、情感的碰撞、时空的对话。

 

f3412f61f84cae01f248fe802c24678.jpg
睡莲 92cm X 73cm 1907年


艺术,是个体生命里的多巴胺、是平凡生活中的止痛剂,是快乐和痛苦的源泉。当莫奈在花园里踯躅时,曾经的“格莱尔画室”或者“卡布欣大街”的兄弟们已经各奔东西,只有他作为整个印象主义的集大成者,独孤地坚守着永恒的幻梦。他用影来反应光,用光来捕捉色彩,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在光与色彩的转换之外,时间仿佛全部凝滞了。至此,莫奈的生命与他的“睡莲”融为一体,在喧嚣中登场、在梦幻里谢幕。


撰文:汪洋
图片提供: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