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98CUBE的展厅中,我们将进入艺术家金允哲的想象物质世界,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与无垠的宇宙产生共鸣,一起解开这“两极椭圆”图像中无尽的极性之结。
金允哲,《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Argos-the Swollen Suns),“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进入一层展厅,你会被闪烁着光波律动和声音的作品《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所吸引,这是本次展览的第一件作品。作品的名字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拥有全面观察能力的百眼巨人阿尔戈斯,它在希腊语中意为“全视”,象征一种包罗万象的凝视。
金允哲,《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Argos-the Swollen Suns),“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展览以这件作品作为开端,将宇宙物质转化到展览现场,并在空间中传递,以此为桥梁,就此开启观众与艺术家创作的邂逅。
金允哲,《色度 IX》(CHROMA IX),“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展厅中巨大的机械“蛇形”纽结装置——《色度 IX》是全场的焦点,是金允哲创作该系列以来最新的、规模最大的一件作品。100米的长度,540个发散着光芒的单元结构,每个单元结构由高度透明的聚合物层压板制成,张合翕动,通过双折射的作用,产生着绚烂的色彩纬度和光学变化。如果你在作品前长时间伫立,会被这机械美所震撼,在一段时间的均匀“呼吸”之后,会在某个瞬间,忽然整个装置强光似的膨胀,像衔尾蛇的觉醒,宇宙恒星的爆炸。
它是接收到了上一件作品《阿尔戈斯》传递来的μ子信号,在光、声音、材料和机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色度的纽结。作品的曲线由物理算法的计算生成,纽结的形态由重力和碰撞建模算法来确定。这件作品在展览空间中呈现为一个脉动着的、跨越时空的、在物质间转换的主体。
金允哲,《残余的陈列》(Remnant Vitrine),“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从一层出来,来到拱廊空间,这像艺术家作品的档案记录室。在特制的玻璃抽屉柜中陈列着他作品的3D模型、部分结构、研磨的材料和创作手稿等作品相关的组成部分。艺术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分类法,而是使用了一种创造性的方法来分类这些材料和物品,类似于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提过的“动物分类”。同时,由于使用的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部件都有高精度的要求,因此他也认为可以按照精度来划分物品,甚至可以把它们细分到0.01毫米。这件作品的名字虽然叫作“残余”——《残余的陈列》,但在艺术家看来,它并不是某个残余物,而是一种还没有全面揭示出自身潜力的材料。艺术家将整个空间变成了一间可移动的博物馆。
金允哲,《脉冲》(Impulse),“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在陈列柜的中间,有一件像倒置树木的艺术装置——《脉冲》,作品受到了树木复杂的循环系统的启发,以一种复杂的机制推动液体在管内进出,像树木中流动的树液一样。在非脉动泵的作用下,三个贮液器中协调地运作。液压作用的导管对水的流速与气泡非常敏感,会使各连接管之间产生共振。共振引发的颤动进而传递到作品的整个结构中,使贮液器中的各种水性物质不断涌动和激荡。
当观众参观这件作品时,会被流体运动的视觉景观和振动产生的声波效果所吸引,与一个人造有机体在展厅中相遇。使观众的思考超越机器和装置的边界,成为一个征状生成器。就像加斯东·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水与梦》(Water and Dreams)一样,这件作品不是向观众呈现图像,而是呈现与观者身体发生的脉动反应的物质和征状。
金允哲,《三轴柱 II》(Triaxial Pillars II),“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来到地下一层展厅,一个装满金色液体的透明柱状物,让人不禁驻足观看,像金沙一样流动的液体,在机器的动力下,时而像火焰一般螺旋上升,留下缕缕烟雾般的尾迹,时而又攀升到顶端,缓慢下降。细腻的如金属微粒的光泽感时隐时现,给观众带来源于物质流动不稳定性的沉浸感。
金允哲,《不可名状之物 II》(Amorph II),“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在《三轴柱 II》的旁边是金允哲的最新作品《不可名状之物II》,一组由提取自海藻的水凝胶碎片组成的两个椭圆。海藻在加热加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亡了,但又以一种新材料的状态重生,转化为具有缤纷结构色彩的透明凝胶。这件作品体现了物质在生存与消亡之间的转变,在展厅两端的摆置方式,也再次呼应了本次展览“两极椭圆”的概念,隐含了艺术家对于时间、空间、物质及精神世界的隐喻。
金允哲,《太阳之尘 II》(La Poussière de Soleils II ),“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深入展厅,是一件融合了人工与自然的活雕塑——《太阳之尘 II》。艺术家对法国诗人雷蒙·鲁塞尔(Raymond Roussel)的同名戏剧《太阳之尘》的致敬。曾沉眠于地底的矿石被艺术家制成新材料,透过特制透镜呈现出万花筒般的色彩。伫立前面,观者通过展览空间中的这束光,可以感受到物质在空间之间的过渡,看见时间的褶皱。这件装置作品通过微型计算机、软件,根据作品材料的密度控制光的波长和变化。远古的矿石材料在艺术家手中跨越了物质,通过特别的机械装置,向观众表达潜在于自身内在的活力主体。
金允哲,《残积层》(Eluvial Horizon),“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展厅一侧墙上悬挂的是金允哲的系列作品《残积层》。作品由七个圆板组成,呈现为由微观物质构成的残积层。微型磁性颗粒浸在装满水的丙烯盒中,然后用磁铁在水面上进行绘制,就像由海水流动分解形成的海底地质景观,或是被风吹产生形变的沙丘一样,作品展现了人工自然和人为力量塑造的物质痕迹。创作的过程需要模拟绘制、晾干、固化和表面涂层的过程,就像绘画或摄影的过程一样。磁化产生的路径图形在创造中自然地呈现出来,沉淀的黑色颗粒像细腻的肌腱或神经一样蚀刻着,在瞬息间产生变幻,从而唤起了一个缓慢下降或上升的流动液态想象。
另一面墙上放置的是作品《溢泪》其中一部分,一个想象的器官。这是一根呈分支状的长形玻璃管,玻璃管内有着透明的液体。
金允哲,《耀焰》(Flare),“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本次展览“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通过对金允哲的创作进行梳理,呈现了艺术家玄学的想象。在这个物质世界里,物质具有自我创生的动力,能够自我孕育、生成与转化。通过艺术家复杂的艺术实验,我们得以在宇宙学、矿物学、生物学、地质学、音乐、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和领域的交融中穿梭,充分感受艺术家展现的多元认知,打开对物质宇宙的固有认知,并由此解开“两极椭圆”蕴含的深层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