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终结。在展览前言中,策展人周雯静和岳明月提醒着我们需要从集体视角思考死亡在政治层面带来的全球性命题。全球资本将风险与环境代价转嫁南方,“死亡”则意味着生命连同社会纽带、文化记忆、语言世界及生态根基的全面崩塌。 “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永别”政治性死亡的本质,是权力对集体记忆的系统性清除。艺术家杰里米·丹尼斯的摄影作品《山之神圣》聚焦原住民圣地侵占危机,殖民暴力不仅掠夺土地更斩断记忆传承;马苏玛·哈莱·赫瓦贾通过解构欧洲与南亚传统刺绣图样的纺织拼贴,隐喻移民流散经历的碎片化创伤。 “将死亡带回生活:我们将如何老去?如何离去?”展览现场,MACA艺术中心,北京 殖民体系不仅侵占了人类的空间,更将自然界的“原住民”推向存亡边缘:赫尔维·谢拉邦在《地球仍将旋转,我们却已不在》中,以亚马逊大火焚毁植物的3D数据为基石,用数字技术复现了一场无声的生态灭绝。林乐成以凝练的黑白绘画,描绘着生命在极端境遇中不可思议的顽强与复苏的力量。站在更广阔的维度上,这些深刻的艺术表达不仅让我们铭记过往的消逝,更如热切地呼唤我们去看见、去倾听、去拥抱那些尚未消失的事物。而希望,正蕴藏于我们对这份“尚未消失”的珍视与守护之中。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展厅的角落里停留的“小飞蛾”?它们是艺术家云峰创作的装置,他听安宁疗护的医生们说,当病人快要离开的时候,医护人员常常会轻声安慰:“朝着有光的地方走”。如同我们生命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又特别执着的向往:向着希望,向着温暖,即使终点可能未知。 云峰,《朝着有光的地方走》,2025,图片致谢MACA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的学术指导景军教授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杰出学者,过去2年里,他和团队收集了146份离世患者的临终叙事,呈现出“临终反向关怀”的独特现象,即临终者反过来对他人的关爱。当生命行至尽头,临终者作为主体的情感能动与关怀意志依然能照亮周遭。 宋敏×景军,《反向关怀》,2024,图片致谢MACA艺术中心 死亡并非黑暗的句点,而是生命复杂编码中的一个关键序列,是意义得以流转、沉淀并最终在生者世界中获得新生的必经之路。岳明月与景军合作的《以身转生》将高原上围绕转经筒缓慢行走的身体行为交由观者:轻轻转动轮体,有死者转生不息。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终将返回生之原初,迈入新的轮回。 左:岳明月,《祈主保佑生养》,2018,图片致谢MACA艺术中心 右:岳明月×景军,《以身转生》,2025,图片致谢MACA艺术中心 拥抱生命的全貌,应该包含坦认知其终点。唯此,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更清醒、更无畏、更饱含深意的每一刻。在展览期间,MACA艺术中心还举办了众多与生命教育和临终关怀有关的工作坊和讲座。这些公开而深入的讨论,填补了公众生命教育中缺失的关键一环。 这不仅仅是展览的延伸,更是一次面向所有人的、关于生命本质的温柔唤醒与勇气赋予。 “将死亡带回生活:我们将如何老去?如何离去?”展览现场,MACA艺术中心,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