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旭辉 译 贺潇 图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艾未未:驳议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香港
2018/3/26 - 2018/4/30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香港新空间举办艾未未在香港的第二次个展《驳议》。这是艾未未跟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北京的“汪家祠”以及在香港的“木质球”之后的第三次合作,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自2015年艾未未获得出国护照之后,其创作方向就一直将难民题材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但面对香港唐人艺术中心空间,艺术家显然不再以之前在英国和德国实物陈列和图像拼接的方式将现实直接转换为艺术语言。装置作品《行之道》占据了最大的展厅空间,这是艺术家于2016年创作的一件黑色PVC制作的大型充气装置,模仿了难民船的样式:61名人形乘坐在一条被拉长了的橡皮艇上:全长16.4米,宽5.8米,高3.5米。事实上是中国制造的皮划艇,救生衣等生活用品物品也被大量难民使用。但此件作品的巨大的体量显然不是为了彰显中国制造的某些属性,从以往艺术家的访谈中能窥见,难民问题将会延续非常长的时间,其波及的范围不仅有难民接收国的经济、财政、文化、宗教、治安、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也会反馈回难民输出国本身。
对于艺术家艾未未而言,经历过新疆的地窖,到纽约第7街的地下室,至如今柏林的地下工作室,政治和地域上的种种限制让艾未未像一个永无停留的难民。2015年艾未未在希腊Lesvos岛第一次见到难民。随后他的摄制组去了23个国家、40个难民营,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视频,这形成了有史以来人数最为庞大的难民危机的直接应对。正是个人经历和背景,隐含了他与6500万难民之间最为真挚和紧密的情感联系。纪录片《人流》中,艾未未延续了对于难民问题的反复性强调,搭建出新的展览结构,以各种角度展开研究。从早期拥挤着北非难民的马赛港,南美城市里的难民聚集地、贫民窟,到海啸灾害造成的波多黎各难民,艾未未记录下千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情形,以及无处不在的、渴望被跨越的边境线。
难民带来的法律与难民宗教的相斥,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也考验着法制国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随着情况的恶化,一些国家的政治右翼势力和民族主义倾向也被难民潮激发出来。解决难民潮不仅需要一颗关怀和怜悯的心,也需要主政者构架更加有效率的接受方式,将困境转化为顺境,大量人口的涌入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一些欧洲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获得新生力量。
艾未未的创作一直会让病灶显形,装置作品《龙纹罐》创作于2017年,此次展出的是一只手绘青花釉里红龙纹罐,仿照自明朝宣德年官窑的一件青花龙纹罐。永宣官窑常被认为是中国青花制作的高峰。龙纹自古便是中国皇帝的标志。但在很长的时间里,龙并非皇室专用,元朝规定双角五爪的龙纹为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龙纹民间可以使用。明朝则禁止民间使用龙纹,同时对大臣朝服的图案也作了规定,然而常有僭越。原作出自官窑,所绘龙纹为五爪蛟龙纹饰,而此次创作的龙纹为六爪。这种现代化的臆造品与艾未未之前利用传统器皿和家具创作的手法一脉相承,对集权意识的反讽、对东方巴洛克的扭曲再造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罐柱》是艺术家于2017年创作的一套由六个手绘难民故事图罐叠放成的柱状装置。每个图罐的器型为元代青花大罐,直径约51厘米,高度约50厘米。六个图罐所绘制的故事分别为战争、废墟、逃离、跨海、难民营和冲突。图罐所绘的内容提炼自壁纸《奥德赛》。而壁纸的形制事实借用了古希腊黑陶图像绘法和东方青花瓷治法。二者都有着内需和外销的时代背景,也可以看做是早期全球化的雏形。而将难民题材的引入,使得这两种古老的工艺方式复活为更为切合当代精神的劳作,也使得青花瓷这一在中国只是注重美化、重复修饰的经典器皿破除其单一化的结构模式,在未来这种古今结合的,内外融合的艺术将会发散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因子。
龙纹罐 瓷, 51 × 51 × 52 cm, 2017
行之道 钢筋 PVC, 1640 × 580 × 350 cm, 2018
“艾未未:驳议”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