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琪元:每一次展览都源于我和一个空间的“偶遇”

文 李旭辉  译 贺潇  图 常青画廊


朴琪元1964年生于韩国清洲,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装置艺术家。他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创作,并将其与每个空间的特性结合在一起,以不同的构造手法呈现出场地的空间性。他曾深刻地受到后极简主义影响,其绘画也持续使用单种颜色构成。在北京常青画廊的个展“不可视面”中,艺术家用纸将整个大展厅包裹,形成一个空置空间,令人印象深刻。


640 (1).webp.jpg

“朴琪元:不可视面”常青画廊展览现场


640 (1).webp (1).jpg

《宽度 142》油画(作于韩国传统纸面)258x193cm 2016年


798:在你的作品中能看到极简主义的影响,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呈现艺术创作?

朴琪元:在这个展览中,我试图去力证“空间关系”的核心点,每一次展览都源于我和一个空间的“偶遇”,每一个空间相信都有它自身的特性和独特构造。对我而言,会尝试通过各种接近原始、自然的手法来还原空间本身的面貌。在我看来,空间、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要在相互平衡中达成和谐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展览;三者作为基础元素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会尽可能去创造一种平和静谧的状态,而非元素间的相互碰撞。

798:在常青画廊展览之前你已经尝试利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创作,你的创作也改变了我们对艺术展览的固有看法,观众不仅是进入到一个白色的空间里去欣赏几幅艺术作品,而是离开原有的生存空间来到另一个空间里来感受时间、阳光、物质和空气,那么这种构思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它的重点在哪里?又有哪些创作上的困难?

朴琪元:当我初次走进常青画廊北京的空间,当时吸引我的是整个空间扑面而来的气场和室内自然的光照。之后,我反复考察了空间每一处细节、构造,外围与内部装饰,由此来考虑何种媒介和材料是最合适的,以及如何运用、如何呈现,更重要是整个展陈设计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心里面感到很有数了,我会试着做每个作品的模型,在等比例的空间中布置作品,反复调试,最终达成一个具体而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作品创作的核心点在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维度来解释其内在属性与文本。我并不希望空间只是作为一些单独作品“串联”的合成体,而应该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为传达概念、精神的媒介。这些想法通常很难被很好地诠释,或者说融会贯通,这对我或者是观众而言都会是一个挑战;而一旦整个计划、构思明确下来会容易很多。


798:你的创作与韩国本土的艺术创作还是有着某些联系的,能否介绍一下韩国艺术在这几年对单纯的时间感艺术的崛起,其背后的文化思潮的变化,这与西方艺术一直以来希望用艺术介入批判社会生存的方式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

朴琪元:关联无疑是潜移默化地存在,对我而言从本土文化汲取很多,而在不同情绪感知中也会有体会……

798:你在常青画廊的个展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材料,那么展览之后这些材料会怎样处理?

朴琪元:这个展结束后,构成这个装置的全部纸板自然会被丢弃处理。而从与空间的相遇到作品的构思、制作,再到最终呈现的全部点滴的过程与回忆都被详细记录在案,也会在所有人记忆里留下印记,而空间也将还原回初态。之后对于这个展览以及参与到整个创作过程的人员来讲,我相信它的深远意义已经印证在展期中面对一个全新空间的每一个瞬间。

798:一般在日常过程中,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创作和生活时间的?

朴琪元:我个人的生活很简单,可以说除了不停地思考创作以外没什么其他特别的爱好和事情做。生活的状态总是很缓和、平静,时间都花在日常绘画或是装置的构思中。

798:你怎样看待你对材料的选择?例如说纸、废弃的钢丝球、工业油脂及空气管,你似乎用一种东方化的视角来看待它们,仿佛它们也是有生命存在的,那么这种看法与西方对物的看法有怎样的区别?

朴琪元:对于每个展览作品材料的选择,我在意更多的是材料作为媒介是否和空间本身的气息匹配,是不是接近自然的、日常的,有没有趣味和可开发性。在此基础上,提炼物料的原始属性,来达成和空间之间的“熔点”;另外一方面,我也会考虑所选用的材料是不是足以呈现空间的原始结构以及质地。

798:你怎样看待艺术在东西方文化下不同的使用方式?又是如何兼容二者的存在的?

朴琪元:不同以往,当今我们看待东西方艺术的视角已经趋同;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几乎所有的趋势和走向出现在同一时段,而在大家看来都大同小异。有时候我会不带字幕去看国外的电影,虽然不懂外语,但却总能感同身受有所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