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重启感知的图像

文 王薇  译 贺潇  图 Hadriende Montferrand


蒋志在HadriendeMontferrand画廊举办的个展“范沧桑”中,呈现了其最新创作的系列作品“散发之物”。从蒋志近年的作品中可以察觉,其创作的起点源于对某种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并围绕着有关人类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逐步展开。不同作品系列之间存在着形式及逻辑上的隐约关联,艺术家在创作的不断推进中逐渐构建起一个有关图像与认知、个体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系统表述。


蒋志个展“范沧桑”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展览现场


画廊入口处的展厅展示了蒋志2016年创作的“注定之物”系列中的两张作品。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以矿石结晶及铁粉为媒介营造了若干貌似外太空的情境。具有雕塑感的矿物媒介犹如断壁残垣一般伫立在画面之中,由陌生而遥远的元素所构建起来的现实依稀唤起了观者固有认知中某种有关自然或文明层面的联想。可以说,蒋志在“注定之物”系列中打造了一个新的现实,并通过这一现实试图召唤观者自身感知的显现,由此探讨感知主体的塑造与转换。


《注定之物之1》196×146cm 摄影、艺术微喷 2016年


借由“注定之物”系列的创作,蒋志提出了其对“注定”与“命运”的观点,即“命运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这是注定的,有怎样的‘如’就有怎样的‘此’。”但艺术家同时强调,“没有一个先在的‘此’等着我们去‘如’,而是,‘此’在‘如’的发生中呈现。”这样看来,蒋志似乎意在阐述一种客观局限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而从其作品中所显示出的对现实重构的意图,或可判定其在肯定前者的同时,亦对后者所抱有的积极态度。正如为纪念已故老师而设定的展览题目“范沧桑”所涵盖的另一层提示那样,世事皆是“因变而做,因做而变。”

与此同时,蒋志亦向观者揭示了一个真相,即我们的认知及感受实质上是被固有经验所塑造的结果。这也就成为了其最新作品系列“散发之物”创作思考的承接点。作为一个具有脉络关联的前期作品,两张“注定之物”系列作品的展示如同一条提示性的线索,为观者提供了进入艺术家新作观念的有效通道。与此同时,散布在空间墙体上的来自艺术家笔下的微型诗文,既独立存在,又与图像作品形成互文关系,为观者打开了另一条通往艺术家思想深处的隐秘路径。

如果说“注定之物”系列是在制造新的现实,那么“散发之物”系列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展示了一种使用图像方式的新的可能。构成该系列作品图像的媒介元素大多源自艺术家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质材料,其中亦包括一些印有图像的纸片。除却重构事物之间的形式关系,蒋志亦在有意调动媒介的物理性特质,启动图像的“三维”功能。将这些材料重组、转换之后所生成的图像,突破了观者对其在原有语境中的认知,继而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感受。


《散发之物06》80×120cm 摄影、艺术微喷 2017年


《散发之物13》80×120cm 摄影、艺术微喷 2017年


标准化生产下的过剩图片使人们对图像的认知倍感麻木,而这些产生于大众文化中的图像则被蒋志有意征用为“散发之物”系列的媒介材料。事实上,大众图像所具有的公共性及共识性或许正是艺术家将其选为媒介的重要原由,因为此类图像显然能够最为有效地调动观者的感知意识。艺术家通过将这些毫无新奇可言的大众图像在一个虚置语境中的重构,使观者自发地对固有感知的确信产生动摇,与此同时,对熟悉事物的未有感知则获得了有效的激活。

当然,每一个观者都有可能对“散发之物”系列中的图像产生意义层面的解读或联想,或是寻求它们与现实图像的合理性重叠。或者说,那种隐约的熟悉感正是来自于被以往经验所塑造的认知。而该系列作品超越一般常识的物体呈现形态使观者无法从已有的经验中获取可靠的感知印证,由此产生的陌生感,强化了观者对自身图像认知判断的质疑。


《散发之物10》摄影、艺术微喷 145×111cm 2017年


或许,这种对图像信息认知的不确定性正契合了艺术家的本意。当今社会以信息传递为导向的图像传播,使人们对图像的认知受缚于其所被施加的意义之上,而事物自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一切意义的赋予无一不是某种特定背景、系统下的产物。故而,稀释、混淆、阻断图像信息的传递功能,即是对固有定义的瓦解。须知,在我们被艺术家制造的那些语焉不详的图像激发出新的感知的同时,亦获取了一次重新审视、认知现实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