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世华:自由之境

文 王晓睿  译 李竹君  图 麦勒画廊


2017年5月20日,邱世华同名个展在麦勒画廊798空间开幕,展出了艺术家近期的作品。一进入展厅,人们就瞬间从尘世的喧嚣浮躁中脱身而出,漫天飞散的思绪也沉静下来。新展厅的墙面异常干净,水泥地呈现出柔和的灰度,三角形的屋顶稳定而坚实,仅保留的几根墙皮剥落的柱子巧妙地分隔出了观看的视线,同时也隐晦地引导着观众的行走路线。


邱世华同名个展 麦勒画廊798空间开幕展


一尘不染的白色墙面是展示邱世华作品最好的方式,目光一旦触及画面,便坠入一片茫茫之中。画面远远看去似乎是一块白布,人们试图去搜寻上面的痕迹,然而这样的愿望却总是落空,它粉碎了人们“想要看些什么的”期待,在打破了惯常的观看方式之后,自然将思绪引向了对于“绘画是什么”或者“艺术是什么”的追问。

在采访的过程中,邱世华老先生一再强调要“看画”,可见观看是进入其中的不二法门。走近仔细观察,看似空无一物的画面在似有似无之间给人以瞬息万变的体验,时而如尘埃般散落,时而在某处凝聚又散开,捉摸不定。当心神稍定,或者是在某个不经意间抬眼一看,竟然会感受到传统山水之气韵,悠然自得、辽远空阔,极目远去,茫茫不知尽头。它逐渐将你引向远方,越远心灵越安宁。策展人、评论家夏可君博士在评论邱世华的作品时,提出了不同的观看层次,“乍一看,仔细看,游走地看,静下来看”,可见,随着观看方式的不同、心境的差异,画面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观看体验。

邱世华坦言,观看亦是反观自身,对于画面的解读更多的是内心真实的写照。随着对绘画认识的不断深入,学识的增进以及人生阅历的积累,再加上某个瞬间心境的变化,使得这一刻看到的和下一刻有所差别,今天所见和十年后再看亦不同。观看之人如水上之船,水涨船高,画面永远与观者相契,它把你逐渐引向远方,之后又返回内心。

而邱世华的艺术探索也同样经历了越走越远又回到初心的过程,对于“布”这一材质和白色的敏感,以及画面中云雾缭绕的氛围都和童年经历有关。艺术家从小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织布且能织得节奏飞快,梭子翻飞的过程与敲木鱼无异,不断地重复让人逐渐变得专注从而忘怀自己;而四川盆地的独特地形条件也使艺术家无时无刻不置身于雾气萦绕的氛围中。童年生活的点滴融入艺术家的血液里,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造就了他在绘画探索之路中的频频回望。


《无题》 150×295cm 布面油画 2015年



《无题》 153×294cm 布面油画 2016年


《无题》 149×292cm 布面油画 2010年


《无题》 82×148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具体说来,邱世华对于白色绘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七十到八十年代,特别是其艺术理念的最初形成离不开老师王子云的教导,邱老盛赞自己的恩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深刻而透彻,作为艺术家和中国人最有担当的人,也是做艺术最虔诚,最淡泊的一个人。

当学生们对于西方绘画不了解进而将其捧到高不可攀的地位之时,王子云老师却提出,西方绘画本以写实为起点,之后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才走向抽象。而与西方绘画根植于不同哲学系统的中国绘画,自古讲究意境和气韵,追寻表象之外的灵魂。因此相比于西方从写实开始的艺术之路,中国人在气质和灵魂上与“抽象”更近。

让邱世华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并说到:“如果我们一味跟在西方绘画的屁股后头撵,永远是赶不上的。可是如果箭头一转,反过头来,那就走到了前头”。这句话成了艺术家一生追求和不断实践的理想,麦勒画廊的负责人谈到,邱世华曾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柏林双年展等众多国外重要展览,且在柏林、汉堡、巴塞尔美术馆做过个展,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他在西方国家非常知名且备受推崇,与任何一位西方大师相比毫不逊色。

在学生时代,邱世华的学习过程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依循西方的教学体系从写生开始,通过对不同流派艺术的认识和深入,最终形成了整个绘画系统的宏观掌握。然而一旦进入了固有的语言方式,禁锢和障碍就随之产生。在很久之前,邱世华一拿起画笔也会考虑构图、色彩,脑海中纷繁复杂的流派不知道应该保留什么,舍弃什么……对于技法的过度纠结,往往让人不知道如何选择。于是在学会之后更重要的是试着忘掉,进而一切技法都为我所用。正如邱世华谈到,对于西方绘画体系,他并没有持以超越和颠覆的态度,更多的是继承和延续。中西的传统都在里头,又早已没有了中西之分,一切形式的障碍和壁垒都被打破,回归到了人本最自然的状态。

谈到画画的状态,邱世华是“一看到画布就有感觉”,这样的状态是艺术家在某天打坐的时候无意中开悟而得。打坐本是修身,某一天在打坐之时,他无意中将目光投向白布,顿时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进入了物我同一的状态,心中的内观就转换成了画面之外观,外观也与内观达到同一。然而保持这样的状态着实不易。艺术家早已放下了对于名与利的追求,三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艺术的探索,他笑言自己的工作室就是洞穴,而创作的过程正如面壁静思。这中西贯通的创作方式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理念让我们即使仔细观察邱世华的作品,也无法推测其创作过程。艺术家一语道破了其中缘由:一切的物象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其中有雾,其中有象,其中有景。一旦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画画便是随心而动,用灵魂在书写。创作不再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在画微尘,画不确定的空间,世间一切尽在画中。

正如邱老笑言:“没有传统不传统,也没有西画或中画,都是邱世华的画。”对于东西绘画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佛家思想的领悟,都融汇其中,不落于任何一个主义和方法论的窠臼中,他自成一派,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从必然世界走向了自由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