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薇 译 李竹君 图 杨画廊
范西在杨画廊的个展“还原的象”中展示了其近年来以摄影为手段,围绕着图像的显现与表达展开的一系列有关人与物、存在与真实,自我与他者的思考。在展出的四个主要作品系列“还原的象”“时长”“树”“AllBeings”中,范西以一种去图像化的方式,通过对事物表象的遮蔽,以及对带有描述性时空的消解,呈现物象的纯粹性,并将对图片的观看引向对事物内部的认知。
雕塑专业的教育背景使范西对物质材料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即便因为摄影所具有的“直截了当”的特性而选择了这一创作形式,但雕塑训练带来的创作思维上的影响显然依旧存在于范西的摄影作品中。展览同名作品系列“还原的象”是范西自2012年延续至今的创作。斑驳的色彩,粗粝的肌理,加之木板、石膏、大理石等综合媒介的运用,使观者对眼前作品的形式定义瞬时游离了摄影的范畴。
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药水、酒精、酸等化学液体对照片的银盐层进行腐蚀处理,使照片中的原有形象发生变化,并在时间的推进中逐渐生成一个不可全然预知的图像。这种对图像破坏后的重构,实质上是对摄影作品所具有的瞬间性定格特性的反叛。
由于物质材料的介入,及其所带来的媒介的物理性变化,使原本单薄的图像及其载体具有了一种奇特的生命力,而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微妙变化使摄影作品时态表达的有效性获得了与其存在时间相等的同步延伸。因腐蚀而被瓦解的形象,似乎亦在此过程中褪去了外在的“皮囊”,显现出不具辨识性的“本相”,以使对“象”的观看从认知的惯性中抽离。
普遍看来,人们对照片的观看往往是以一种“阅读”的方式展开。试图从照片中挖掘叙述性信息,已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而以信息传递为首要职能的图像在完成这一使命的同时,亦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时长”系列的命名,似乎涉及某种有关存在于照片中的时间性的思考,而该系列的创作意图更多在于消解图像中以线性时间展开的描述性因素。
借用闪光灯的强化作用,“时长”系列中被拍摄对象的具体信息被高光所遮蔽,只剩下依稀可辨的轮廓形象,或是不具任何有效提示的空旷场景。剔除了一切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明确信息,作品仿佛堵塞了一条习以为常的观看通道。与此同时,通过对表象的遮蔽,作品又巧妙地打开了另一条路径,从而有效缩减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将观看直接引入事物的内部。
展厅中两张尺幅最大的作品选取自范西从2014年开始创作的“树”系列。在该系列的创作中,范西通过电脑合成的方式,将其在同一时间段内以不同视角拍摄的上百棵树的局部进行提取,并重新组合为“一棵树”的形象。当面对这样一棵每一个局部都是真实存在,而由其拼合而成的整体却非真实存在的树时,对“一棵树”的认知似乎开始变得恍惚。
由于脱离了个体身份的局限,使得由诸多个体组成的这一整体有效承载了整个环境场域,亦容纳了基于拍摄者主观意识转换而来的印象。故而,范西作品中的树,已不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而是更加接近于概念中的树。由于脱离了具体的所指,物象冲破了特定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愈发接近理念的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本真存在的认识,亦是一个逐步消除自我的过程。不将主观意识与控制强加于它者,个体的真实性方可自在显现。如果说“时长”系列中那些或带有仪式感,或具有冥想气息的照片还存留着某种来自拍摄者的主观情绪的话,那么在范西最新创作的“AllBeings”中,这种由臆想搭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似乎已变得愈发微弱。
在暗夜中拍摄的自然万物,经由长时间曝光及多次闪光的处理,显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恣意之态。浮光掠影般的显像效果,有如被极速飞逝的时光裹挟下无数个“此在”存留下的痕迹。与其说“AllBeings”系列表现的是自然万物本身,不如说其是在借用不具明晰形态的自然万物呈现一种存在的“状态”。那种在各自运行轨迹中自在生长,互不相交的本真存在,隐隐暗示了某种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新认知。
幕 艺术微喷 , 80 × 120 cm, 2014
All Beings No.91,艺术微喷, 40 × 60 cm, 2016
两幅相连的肖像 1[ 左 ] 2[ 右 ] 胶片 综合材料, 40 × 6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