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瑞:⾊彩的“错位”

文 王薇 译 柯玲香 图 今格空间


张雪瑞新作 

今格空间 / 北京 

2017/9/2—2017/10/17


时隔两年,张雪瑞在今格空间举办的第二次个展中展示了其近期的抽象新作。其中,两幅以固有图式绘制的作品与以相同色调创作的新作并置悬挂,在对比中呈现出新作的变化及其与之前作品的关联。通过打破色彩的规律性渐变,艺术家在原有创作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内在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作品在形式建构及感性表达上的有序推进。


在保持原有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张雪瑞近期的作品呈现出两个方向性的变化。其中,一部分作品显示出形式排列上的局部位移。在此类作品中,艺术家将构成画面的三到五个原色格子单独提取并对调,使其脱离各自所属的色域。它们以规律或略带随机的方式被重新安置于画面的中部或四边。这些从前隐匿于序列之中的构成画面渐变的基础色调,在新作中以一种“出位”的呈现方式得以彰显。这种微妙的变化不仅使画面产生了跃动的节奏感,更强化了其作品中的空间层次感。


在之前以色彩的规律渐变为主要视觉形式的作品创作中,张雪瑞通常会为画面设定一个基本的色调,并以小稿的形式确定渐变序列的大致变化方向及变化程度。正式创作的起点开始于对画面三个边角的原色设定。在环环相扣的绘制过程中,逐格递进的渐变色彩逐渐在空白的画布上汇聚成一幅有如“光谱”一般的图像,从而营造出一个抽离了具体物像的纯粹视觉空间。


显然,张雪瑞作品的最终面貌是在创作过程的不断推进中逐渐生成的。而对创作过程的强调又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时间性特质。看似理性的画面布局,实则指向一个不可全然预知结果的设定。每一个格子细微的颜色变化都取决于上一个格子的情态,并继而影响着下一个格子的走势。画面在前因后果的不断推导中显露出愈发清晰的面貌。作品看似抽象而虚幻,实则极为具体而真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由渐变色的格子组成的画面所呈现的正是事物在剥离了实在形体及具体情节之后的一种本质规律与逻辑关系,并从中显明了创作者对自然秩序的遵从。


需要指出的是,张雪瑞所绘制的这些所谓非具象、非叙事的画面绝非是全然阻隔了个体经验及情感表达的结构堆积。事实上,不同色调的画面所具有的情绪暗示,本身就显现了一种虽不设明确指向性,却无疑源自创作者个体的心理状态及精神体验。与此同时,身体力行的创作方式也使画者与作品之间保持着一种物质及精神层面的紧密连接。心手相应之间,创作者心理及机体上的微妙变化如同细小的分子一般被自然带入到画面之中。故而,张雪瑞作品中的色彩及结构布局不仅仅是形式语言的搭建,亦是艺术家个人化表达的呈现,体现出的也正是创作者个体生命在画面中的融入。


在保持原有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张雪瑞近期的作品呈现出两个方向性的变化。其中,一部分作品显示出形式排列上的局部位移。在此类作品中,艺术家将构成画面的三到五个原色格子单独提取并对调,使其脱离各自所属的色域。它们以规律或略带随机的方式被重新安置于画面的中部或四边。这些从前隐匿于序列之中的构成画面渐变的基础色调,在新作中以一种“出位”的呈现方式得以彰显。这种微妙的变化不仅使画面产生了跃动的节奏感,更强化了其作品中的空间层次感。


而另一部分新作则完全打破了艺术家之前画面中的规律性渐变,转而进入一种看似完全无序的色块排列方式之中。由若干色块组成的色域时而密集、时而零散,却无从捕捉到任何有迹可循的规律性。事实上,如果将这些色块按照深浅程度重新排序,它们所呈现的正是艺术家之前抽象画作中的完整渐变。被打乱的秩序恰如大多时候事物所显现出的纷繁表象,而这种偶然性的生成却始终未曾脱离某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定律。


在某幅画作中隐约显现的柳枝形态使人不禁联想至张雪瑞早期的风景作品,但这或许只是艺术家在形式探索过程中对潜藏于记忆深处的某个具象画面的无意识挪用,却又犹如浮光掠影一般旋即消弭于那些由格子所构建的抽象图式之中。不难发现,在此类以无序色块排列的作品中,情感的因素获得了有效的释放。格子排序的随机性取决于创作者主体心绪及感受的微妙变化。看似理性的图式,在创作过程中更多依靠的实则是一种感性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打乱了原有的渐变秩序,但艺术家依旧遵循逐格推进的方式进行创作,且同样无需借助任何电子视觉生成手段。此间难度可想而知,亦充分显示了创作者对色彩的敏感度及把控力。如果说张雪瑞创作的看似理性的抽象图式折射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视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其身体力行的手工创作方式及画面中个体感受的融入则无疑彰显出电子工业时代逐渐隐退的人性温度,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在观看张雪瑞抽象绘画时不应忽略的一个关键性提示。


4591576465282_.pic_hd.jpg

“张雪瑞新作”今格空间展览现场

 

4601576465287_.pic_hd.jpg

100201704-A布面丙烯, 100 × 100 cm, 2017

 

4611576465292_.pic.jpg

100201704-B布面丙烯, 100×100 cm, 2017